平民化艺术时代超越形式----莫奈特展设计师专访

时间:2014年03月18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

穿过奢侈品橱窗前新架设的日本桥和园林,从几何玻璃罩中的自动扶梯一路向下,跟着人潮拨开商场香氛与食物香精的迷雾,我们走到了莫奈特展的入口。记者专访上海莫奈特展总设计师Margo Renisio,探讨莫奈的开放性以及艺术展览的未来。

平民化艺术时代超越形式----莫奈特展设计师专访
莫奈特展总设计师Margo Renisio

  穿过奢侈品橱窗前新架设的日本桥和园林,从几何玻璃罩中的自动扶梯一路向下,跟着人潮拨开商场香氛与食物香精的迷雾,我们走到了莫奈特展的入口。空间是上帝的魔法盒,它既能消解疑惑,也能助长偏见,但更重要的是它包容了种种可能性的发生。记者专访上海莫奈特展总设计师Margo Renisio,探讨莫奈的开放性以及艺术展览的未来。

  记者:从着手开始设计这次上海莫奈特展到完成布展,你和你的团队一共花了多久?

  M:之前台北莫奈开幕时我就已经启动上海特展的设计工作了,那是去年十一月,到今年三月,我们一共花了近半年时间在整体设计与场馆改建上。

  记者:在传统美术馆和这样的新型商业空间内布展,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M:新型商业空间和传统美术馆在专业硬件设备上差别很大。专业美术馆有恒温恒湿和安保系统。而大多新型公共空间内没有这方面的设计,所以这次我们都要重新安装这些功能性设备。

  记者:在这一次的实际布展过程中,你遇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M:灯光问题。这次与我们合作的是一家专业的商业灯光公司。为了要达到画展照明的要求,我们双方经过了长期的设计和测试,尤其是光照流明和照射距离的控制。最后我们采用了环境照明和特殊照明两种不同灯光的叠加方案,并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精密调试工作,使视觉上能达到一个最舒适、还原度最高的状态,这个方案最后得到了法方美术馆方面的肯定。

  记者:你所带领的IDEAA3团队最主要的项目是哪个领域?

  M:我们主要的设计方向是跟艺术有关的空间项目,如艺术展览、商业主题展览及艺术园区改造。但这几年,我们开始更转向关注一些商业空间内的艺术展览。我是建筑师出身,对空间构成很敏感,像莫奈这样的案例,需要求对原有空间进行大番结构性改造。

  记者:相对于传统美术馆而言,K11地下三层空间的层高非常低,而莫奈晚期有一些作品的尺度则很大,比如这次来的莫奈于1914-1917年间创作的《睡莲》和《百子莲》,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M:我们和马莫丹美术馆在选画时的确考虑到了这点,所以纵观这次展览的所有作品,你会发现大尺度的只占很少数,主要还是中型作品,还有一些莫奈早期的小尺度风景画,当时的莫奈受巴比松画派的影响,得带着画具去户外写生,所以画作都非常比较精小。(笔者注:此次有几幅位于第一展厅的莫奈早期水彩风景值得一看,如《在海滩上》(1863)小而精彩,当时便可见莫奈对光线、云雾与水的独特处理)

  记者:美术馆的边界如今开始被打破,很多展览空间都开始往都市功能性楼宇内发展,比如高楼的主体中段都是酒店、办公楼、商场,而楼顶或地下空间就成了新型的画廊,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M:我认为这是一种极具革新意义的新趋势。上海的K11大楼其实是我们多元化社会的一个剖面模型,我们以前总是习惯于从一个空间平移动到另一个空间,如今我们的行动方式更往垂直向发展,我们试图提供了一种更便捷、更亲和当下社会结构的与艺术接触的方式,艺术绝不能一直曲高和寡,如今它正需要被平民化。

  记者:K11商场门口的日本桥和花园装置是你的想法?

  M:是的,我希望通过这些最具莫奈特色的符号将人们预先就引入到展览的氛围之中。

  记者:在本次特展中,你本人最喜欢的哪一副莫奈作品?

  M: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想我倾向把莫奈所有的画作窜成一条线来看,甚至还可以包括那些他自己收藏的其他画家的作品,印象派画家们有经常互相交换作品的习惯。整个展览最后一幅压轴的作品是莫奈1903年创作的《睡莲》,这幅画已经开始产生平面化的透视倾向,没有太多前后景物来塑造空间感,就像佛教绘画那样,整副画只为了强调一个氛围,只描绘光与倒影,东方色彩很重。

  记者:莫奈后期在绘画方式上的确发生很大的转变,几乎不描绘写实的景致和真实的透视,也会使用浓重的厚涂法,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之后的抽象主义,这个阶段的莫奈与同为印象派主力的德加形成了一种强烈对比,德加极强调画框内外世界的透视纵深度,你是如何看待这种对比所代表的不同绘画哲学?

  M:德加是印象派里受到摄影术影响最大的人,虽然莫奈早期也遵循古典的透视、也受到类似的影响(笔者注:可参考莫奈1873年早期作品《金莲大街》),但就如我们将这次展览分为了“花园前”与“花园后”两个展厅一样,莫奈在花园后时期彻底走向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上世纪初的十多年中,莫奈的白内障进一步恶化,亲人更是相继离世,加上莫奈长期深受东方主义和日本浮世绘的影响,所以他的后期作品已经超越了印象派的范畴,启发了之后的抽象主义绘画。(笔者注:如此次展出的4幅1918-1919年间创作的《日本桥》以及1919年创作多出留白的《紫藤》就已极具装饰性。)

  记者:莫奈可以说是印象派画家里反复临摹一个主题最多的画家,你如何看待这个特点?

  M:日本版画给予了莫奈这方面的很大灵感,还有一些从前辈那里得到的启发:记录同一景物在不同时辰的光线中短暂而微妙的变化,他对此已近痴狂。(笔者注:如《睡莲》、《干草堆》、《白杨树》、《伦敦国会大厦》等系列作品)

  记者:就像是现代的透纳?

  M:是的,从这次展出的《伦敦国会大厦》这样的系列作品就可以看出莫奈受透纳影响很大,它们在借描绘建筑物来反复表现瞬息万变的光色这一点上是一脉相承的,但莫奈走得更远,他甚至还将解构主义等其他手法溶入了画作。(笔者注:此次展出的《伦敦国会大厦》(1905)展现了正午阳光下国会大厦建筑物背面强烈的蓝绿补色,笔触大胆。在西方美术史上,对于阴影与反光的用色思考最早可以追溯到提香、鲁本斯,到了透纳的时代,他对光色的表现已经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而毕沙罗和莫奈又是透纳的追随者,尤其是莫奈,但如同Margo所言,莫奈是少数最终真正属于现代性范畴的印象派画家,如同另一个启发了立体主义的后印象派大师塞尚一样:不描绘对象,而是描绘对象周围难以被看见的物质,换句话说:超越形式,描绘存在的本质。)来源:外滩画报

(作者:佚名 编辑:shdtz)
文章热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以下是对 [平民化艺术时代超越形式----莫奈特展设计师专访]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