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6520

查看

1

回复
主题:收藏的最高境界 [收藏主题]  
上铜 当前离线

6363

主题

1569

广播

10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管理员

用户积分:8931 分
登录次数:2544 次
注册时间:2014/3/21
最后登录:2020/4/19
上铜 发表于:2018/9/18 11:17: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收藏是一项非常有益的文化活动,可以丰富自已各方面的知识,也可以陶冶性情,培养自已的毅力,养成生活习惯。社会上也有些人把收藏作为追名逐利赚钱发财的一种手段,又有人把收藏活动看成玩物丧志不务正业等等。如何正确树立正确的收藏观念?收藏活动应从何处入手?这对初涉收藏行列的爱好者来说十分迷茫,下面谈淡笔者的看法。


   
收集藏品是进行收藏活动的第一步。一般来说收藏爱好者可以根椐自己的文化程度、爱好、经济条件,或其他有利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收藏品种和专题。收集过程还要注意藏品的质量和数量,在实践中我们看一个收藏家有无成就,往往不看他收藏多大数量的藏品,而重要的是看他所收藏的藏品质量,以及藏品的珍稀程度,所以进行收藏活动要注意做到宁优勿滥。收集藏品也是一件费力花钱的事情,要成为一名收藏家,就要为此做出牺牲,如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他从来不把个人利益、得失置于民族、社会、公众的利益之上,他没有给自己的家庭留下什么遗产,却给整个民族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收藏家的品质、藏德、热爱祖国的情怀以及抢救文物和保护国宝的高风亮节。



对收藏品的整理保管这也是收藏活动的第二个环节,如果你对自己收集到的藏品置之不理,束之高阁,只满足于某种的占有欲,最多只能算是一个收购站、收荒匠,你必需对藏品进行整理、分类、加工、修复、研充,并作出文字说明,包括购买时间、地点、价格等记录越详细越好,以利于下一步的探讨、研究工作。



   
对待自己的收藏品也要克服古人对藏品秘而不宣的古训和孤芳自赏的陈旧观念,要充分挖掘利用各种藏品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使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




每一件藏品都是有一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研究这些藏品就是研究历史。著书立说是收藏家最高境界,国内不少颇有成就的收藏家,如马未都先生,在收藏活动中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升华到理论的高度。



综上所述,我认为有意义的收藏应包括三方面:一是通过努力集藏大量的藏品,通过分类、整理、加工、修复、文字说明存档。二是展示藏品、与人交流,对藏品进行研究考察,撰与研究心得和论文。三是把研究成果升华到理论的高度,著书立说服务于全社会,这就是收藏的最高境界。




最近笔者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题为<<何为"收藏"的最高境界>>全文如下:



 
"有朋友问,什么叫收藏的"高境界"?乍一想,很难回答。细琢磨,想起了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引的三句诗: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人们熟知的王国维以诗比喻的"治学三境界"。三句诗代表三层境界,一层比一层高。或问:治学与收藏何干?其实世事相通,常说:棋有棋道,画有画品,深浅有异,高下有别,到了"极致",都是"高境界"。收藏也不例外。


  
那么,究竟什么算收藏的"高境界"?还要从这三句诗说起。



第一句,比喻做事情首先要有求索欲望,然后探察路径,了解概貌,获取感性认识。这恰似初涉收藏者,对某一收藏领域有偏好,有欣赏兴趣,于是留心信息,关注市场,初试搜求,对已购藏品观察赏玩,做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收藏者多对藏品停留在表象认识和个体感知层面,对造型、纹饰、色彩、风格等藏品特征只有浅表印象。这也是收藏者热度最高的时期,对收归己有的藏品心怀喜悦和敬畏,查资料、问行家,兴奋不已。记得我第一次买到一只快散架的红木圆凳时,就是这种心情。买到第一件,就想买第二件、第三件,几近疯狂。 

 

第二句,比喻成大事业、做大学问,绝非轻而易举、随便可得,须矢志不移,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衣宽,无怨无悔。收藏也一样,首先"收"就是一件苦事。古今收藏宏富者,莫不是晨昏无阻,寒暑不避,闻风即动,窥影穷追;任你天涯海角,哪怕价值连城,节衣缩食,竟至倾家荡产。可说每件藏品都凝聚着收藏者的心血与痴情。哪何止"消得人憔悴",有时简直以命相搏。而"收",只是"收藏"的一半,还有"藏"。"藏",并非简单的收入囊中,其深义更在于研究、体悟。这就更接近王国维的"治学"。收到的东西,对其"出身"、"年龄"、"籍贯"的探查,对附着其身的文化、社会、经济、民族等各种"密码"的解析,查阅典籍,夙夜披览,多方考证,务求弄深弄透。其所用心力,与"观堂"(王国维号)先生对甲骨文的研究似同出一脉。经历收藏的时间长了,所获藏品逐渐丰富,汰粗留精,见识日广,俗话叫眼"高"了,初始的疯狂已消失,理性替代了热情,对自己的东西,不再看做单纯的器物,而是当成固体的历史,有形的文明,开始抽象它们蕴藏的内涵,思考它们传承的脉络。不用说,这时收藏的境界又提高了一层。 



第三句,比喻经过精神的高度专注,和对问题的反复追寻,功夫下到极处,就会"顿悟",豁然开朗,融会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曾对各省呈报的一级文物进行普查,所派专家中,除铜、瓷、玉三类之外,其余如书、画、碑帖、工艺美术品等的鉴定工作均由一人负责,他就是文物专家、历史学家、收藏家朱家溍。何以一人竟有如此"功力",答案是:他已到了这种境界。父辈的点化,家藏的濡染,故宫沃土的滋养,穷毕生精力的钻研,使他把多个领域的知识自然融合,如他所说,叫作"左右逢源。



"前些年的一次采访中,当谈到鉴定文物与多读书的关系时,朱家溍随手翻开案头一本唐末、五代画家刁光胤的《写生花卉册》,指着一幅《猫》的"御题"说:"这里写的是'乾道元年仲春御题'。'乾道',是宋孝宗的年号。所题'白泽形容玉兔毛,纷纷鼠辈命难逃',故事出于南宋文学家刘克庄的作品,但乾道元年为公元1165年,而刘克庄生于1187年,孝宗怎能用22年后才出生的刘克庄作品中的典故呢?此一处即可断定:御题不真。但如果你不多读书,没读过刘后村(克庄)的诗文,你就无法作出正确判断。"这已不是一般"高手"靠直觉和经验自夸的"一眼活儿",而似《射雕》中的郭靖,功夫已入"化境"。


  

到了这种境界,对藏品的态度也起了质的变化,从最初的狂热,到多年富藏的喜悦,都已过去,这时的心境,已归于平淡,对藏品的占有欲趋近于零。几年前我采访王世襄(王世襄,号畅安,汉族,祖籍福建福州,1914年5月25日生于北京。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福州人的骄子)时,这位明清家具收藏与研究的大家,居室中几乎已无一件像样的家具,坐的是两只半旧沙发;把家中两代藏品悉数捐给故宫的朱家溍,用的书桌竟是七十年代百姓居家常使的"地板黄"杂木制品。他们经历沧海,不惊不喜,心愿单纯:只盼万千民族瑰宝,能平安稳妥,藏有所居,给后人以启迪教化,让子孙引以为豪。


  
当然,话又说回来,喜爱收藏者如今千千万万,有几人能达到"灯火阑珊"的境界呢?可以肯定,绝大多数人只能停留在"西风碧树"或"消得憔悴"的层面,而且这其中也会不乏优秀的收藏家。但我觉得"高境界"还是应该提倡,尤其是现在。因为,境界更高些,俗气就会更少."



看完这篇文章,对照老一辈收藏大家王世襄丶张伯驹等人的亊迹,使人肃然起敬.正如文章结尾所说的:喜爱收藏者如今千千万万,有几人能达到"灯火阑珊"的境界呢?可以肯定,绝大多数人只能停留在"西风碧树"或"消得憔悴"的层面,而且这其中也会不乏优秀的收藏家。但我觉得"高境界"还是应该提倡,尤其是现在。因为,境界更高些,俗气就会更少.转帖

 分享到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铜 当前离线

6363

主题

1569

广播

10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管理员

用户积分:8931 分
登录次数:2544 次
注册时间:2014/3/21
最后登录:2020/4/19
上铜 发表于:2018/9/18 11:19: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沙发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非常形象。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上海大铜章网 © 2011-2013 版权所有 页面执行0.15576秒 powered by KesionCMS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