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1383

查看

0

回复
主题:瓷器常见的工艺缺陷有哪些 [收藏主题]  
知香寻源 当前离线

118

主题

19

广播

1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一星级会员

用户积分:118 分
登录次数:6 次
注册时间:2016/7/3
最后登录:2016/8/15
知香寻源 发表于:2016/8/1 11:08: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答:在瓷器从原料到烧成,要经过许多道工序。其中任何一道工序的疏忽都会造成瓷器的缺陷。了解这些工艺缺陷的特征和形成原因,对于鉴定瓷器的品相和瓷质有一定的帮助。

                               瓷器部分缺陷展示


窑裂:专指瓷器烧成出窑前胎休带有裂痕者。其原因可能是配料不当,也可能是烧制过程中形成的,原因是瓷坯装匣钵入窑时,坯器中还残留有一定水分,烧窑时须先闲溜火(小火),延长低温时间,以便蒸发坯器中的水分,然后逐渐转人高温紧火。否则坯器中的水分会由于急剧汽化而引起膨胀破裂。


窑粘:指坯器在窑内烧成过程中粘连在一起造成次品或废品的现象。这种现象很常见,有的是一叠器物粘在一起,有的是瓷器与匣钵粘结。形成原因主要是坯料配方不当,装窑时不慎,匣钵堆垛倾斜引起的。


夹扁:指坯器在窑内烧成过程中产生变形,一般是废品。原因:一是配料不当,黏性瓷土过多,硬性瓷土过少,烧成过程中出现瘫软变形;二是烧窑时窑温上升过快或温度不均衡,三是因倒窑而造成。在古瓷窑遗址中多有夹扁瓷器的出土。


变形:是瓷器最常见、同时也是最严重的缺陷。瓷坯配方不当、装窑不当、钵柱不正、匣钵底不平、烧成温度过高,都是造成瓷器变形的主要原因。


开裂:又叫“窑裂”,指瓷器烧成出窑前胎体上有裂纹者。通常把釉面上有头发丝粗细的裂纹称为“惊釉”、“炸釉",把坯、釉都裂的称为“惊裂”。主要原因是坯、釉的膨胀系数相差太大,特别是釉的膨胀系数过大,釉层过厚,冷却阶段冷却速度过快所致。


烟熏:是烧成时火候掌握不当所造成的缺陷。瓷器表面呈灰色。


起泡:起泡分"坯泡”和“釉泡”两种。“坯泡”又有“氧化泡”和“还原泡”之分。其中,“氧化泡”是因炉温不够,氧化不彻底而形成的小气泡,大小如米拉,在釉层以下,断面发黑。“还原泡”比“氧化泡”略大,断面发黄,是因为还原不足而产生的,多发生在高温近喷火口部位的制品,又叫“过火泡”。“釉泡”一般细小,鼓在釉层表面,易被手磨破后成为黑色小点,也是烧成工艺缺陷。

                              瓷器部分缺陷展示


疙瘩釉:瓷器釉面的缺陷。瓷釉较厚,手模感到高低不平,有如结疤初落,叫疙瘩釉。


针孔:又叫棕眼、针眼、猪毛孔,是瓷器釉面上出现无釉的小孔。产生原因较多,涉及各个方面。


缺釉:又叫漏釉,瓷器表面没有釉的一种缺陷。产生原因较多,涉及各个方面。


橘皮纹釉面:瓷器的釉面不平,呈橘子皮纹,在盘抹上尤为明显。


冲口:指口部有裂纹的瓷器。瓷器的胎体校薄、经不起磕碰,尤以口部最容易受到损伤,伤轻者出现冲口,裂纹一般不长,不影响使用。重者则口沿有残缺。


璺:指瓷器因无意中磕碰而造成的裂纹而又里外一致者。轻敲瓷器,声音不变者为小璺;如声发哑、有杂音,则为重璺。有璺的部位多在瓷器的腹部和靠近底部。璺有的为条状,有的为鸡爪状,叫“鸡爪璺”。


芒:指瓷器口部无袖者。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芒”字是锋芒的含义。《吴越备史》记载:“吴越贡宋定瓷有镶金银口者,不镶金属口的仍占多数,使用时锋利的口缘会划破口唇,因此不堪使用,只能专用汝窑瓷器。”

文章编辑:信昶银艺术品鉴定资料库,转载请说明出处。

原文链接: http://www.artxc.cn/shoucangzhishi/176.html (点击查看更多)

 分享到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上海大铜章网 © 2011-2013 版权所有 页面执行0.12500秒 powered by KesionCMS 9.0